在“梅安森杯”2025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仪器监测工赛项的领奖台上,李世博接过一等奖证书时,双手微微发颤——这位来自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的小伙子,历经叁个月的日夜苦练,从全国107名选手中脱颖而出,将这份沉甸甸的行业荣誉带回了家。

不躲不避,把“短板”锻造成“长板”
培训期间,李世博随身带着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“错题”:“6月22日,网线水晶头没压好,耽误5分钟”“7月5日,叁通接线盒螺丝未拧紧,扣分”“煤与瓦斯突出预警逻辑错误,需重新梳理步骤”。他常说:“这些错误不丢人,记下来,才能不再犯。”
在一次测评中,他不仅理论成绩落后,标校环节也丢分严重,甚至连光缆都不慎折断。面对结果,他红了脸,却坚定地说:“不能就这么认输,别人能做到,我也一定行!”
从那天起,训练室的灯总是为他亮到最晚。别人下午六点收工,他却坚持练到晚上十点;回到住处后仍不松懈,反复琢磨“剥线时如何又快又不伤线芯”,常练到凌晨两点,桌上的废线皮堆了满满一碟。遇到难记的理论点,他就把易错内容抄在小本上,吃饭、走路时都拿出来看。“比如甲烷传感器的复电值必须小于1,记错就会出大问题,得刻在脑子里。”他说。
“手指口述”环节总漏细节,他就对着镜子一遍遍演练,把“调零、设报警值、断电值”等步骤念出声;系统配置不熟练,他就反复练习参数设置,直到闭眼也能精准操作。教练曾见他蹲在地上拆装接线盒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,他却只擦了擦手说:“再练几遍,争取再快1分钟。”
抠细节、磨心态,每一步都走得扎实
进入冲刺阶段,李世博对细节的打磨近乎苛刻。接线时铜丝露出超过3毫米会扣分,他就对着尺子反复练习,直到分毫不差;光纤熔接易断,他就在显微镜前稳如磐石,“这活儿像绣花,差一毫米都不行。”
在练习煤与瓦斯突出预警配置时,他屡次在分风口传感器反风模拟环节出错。教练见状,轻拍他的肩膀说:“世博,别急,把流程拆开,一步一步来。”他于是将步骤写在纸上,每完成一步打一个勾,反复练习二十多遍,终于攻克难关。回想那段日子,他笑道:“当时就想着,就算胳膊练酸,也得跨过这道坎。”
心态也是一道难关。模拟考核时,一换赛位他就紧张出错。为克服这一问题,他主动与队友交换训练位置,并请教练随机出题“突袭”。渐渐地,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沉着。
教练对他赞不绝口:“这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吃苦、肯钻研。别人练一遍,他练叁遍;别人觉得‘差不多’,他非要做到最好。叁个月下来,他的操作从‘会做’变成了‘精通’。这份踏实,一等奖实至名归。”
赛场从容,交出优异答卷
竞赛当天,理论考试中,李世博对安全监测法规和仪器原理对答如流,为整场比赛打下坚实基础。
随后的实操环节,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缆连接、系统故障排除等多项任务。哨声一响,他全神贯注投入操作,从线缆连接到系统调试,每一步都严谨规范、一气呵成。成绩公布后,看到自己表现出色,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下:“叁个月的苦没白吃,没给公司丢脸。”
最终,李世博凭借理论与实操的双重优势,斩获一等奖。站在领奖台上,他动情地说:“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,感谢教练的悉心指导、队友的全力支持与公司的精心培养。回到岗位后,我会继续精进技术,把每一项操作练到极致,不负‘运维工匠’的称号。”
从初训时的磕磕绊绊,到赛场上的从容自信,李世博用汗水证明:没有凭空而来的成功,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。他的故事,也为每一个追梦人注入力量——只要坚持付出,终将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。(赵娜娜)



 
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