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孙家岔龙华煤矿筛分车间,一支11人的电工队伍手持万用表、肩挎工具包,穿梭于轰鸣的设备之间,守护着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转。这便是该矿选运队电工班——他们不仅连续多年实现“零事故、零工伤”,更凭借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生产难题,成为筛分车间电气安全的“尖兵”。
织密设备“防护网”
筛分车间是矿井生产线上的“精密滤网”,11台胶带输送机、50台给煤机等上百台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,直接关系选运流程的通畅。“设备多、线路杂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电气副队长杨小忠指着设备责任分布图介绍,班组推行“包机责任制”,将每台设备、每段电缆的管护责任精准落实到人。
每天清晨,电工们带着测温仪和除尘工具,逐一检查电缆桥架和接线端子。“电缆温度超过60℃就得警惕,表面破损要立刻处理。”电工赵涛边记录边说。每旬一次的全面巡查中,排查出的隐患登记造册,小问题当场解决,复杂问题集体研判。今年3月,班组利用生产间隙更换了400余米老旧腐蚀的电缆桥架,以汗水筑牢安全防线。
在电工班,“安全规矩”绝非一纸空文。配电室、配电箱全部上锁,非电气人员严禁触碰;停电检修严格执行“停电、闭锁、挂牌”流程,“谁停电,谁送电”的原则深入人心;即使更换一个开关,也须遵循“一人作业,一人监护”。对规矩的敬畏,让他们牢牢守住了安全生产的底线。
破解效率“拦路虎”
“以前更换一台脱粉筛电机,拆线路、卸螺丝要花2个多小时,整条生产线都得等。”班长李涛回忆道。随着筛分车间升级,3台深度分级脱粉筛投入使用,每台配备28台电机,传统维修方式成为制约效率的瓶颈。
“能不能缩短更换时间?”在班组技术研讨会上,这一问题成为焦点。电工们连续一周围着电机线路画图、试验,最终提出“快速接头”的解决方案——在电机端和电源端加装适配的公母接头,既实现二次断电保护,又将操作从“拆接线”变为“插接头”。如今更换一台电机仅需30分钟,效率提升3倍以上,每年为区队大幅减少生产延误损失。
这样的创新并非偶然。围绕“安全生产、节能降耗”,班组常态化开展“五小”活动,每月征集创新点子、成立攻关小组,对成效显着的成果予以奖励,并纳入优秀员工评选。从优化电气保护装置到改进设备散热系统,一个个“金点子”转化为提升效率的“硬实力”。
培育技术“生力军”
“小段,看这张电路图,这部分是电机保护回路,电流过载就会自动断电……”在筛分车间,电工师傅郭爱广正拿着图纸为徒弟讲解设备原理,这是班组“师带徒”计划的日常一幕。
按照“工匠带徒”机制,班组为每名新电工配备一名技术骨干,培养分为叁个阶段:第一阶段“跟着看”,熟悉设备、学习基础知识,严禁独立操作;第二阶段“试着干”,掌握识图、练习简单更换;第叁阶段“独立做”,通过模拟故障排查提升实操能力。每个阶段均设置考核,成绩与月度绩效挂钩。
“以前觉得电气维修很难,跟着师傅学了半年,现在简单故障我也能处理了。”段帅说。近年来,班组通过“师带徒”机制已培养出3名技师、6名高级工,多名年轻电工成长为技术骨干,为区队电气安全储备了人才。
这群电气安全“尖兵”,以责任与创新在矿山一线书写着基层担当。他们如螺丝钉般坚守关键岗位,为矿井安全稳定运行注入坚实的“电气动力”。(刘峰)



 
        